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搭建海外人才共享平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1-01-30

来源:科协改革进行时

2020年,中国科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 凝心聚力,精心部署,开展“科创中国”建设,以价值引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开放合作汇聚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组织力量,得到各方面鼎力支持,取得积极成效。


为持续深入推进“科创中国”建设,及时发现、凝炼、推广各地方、各学会及各有关单位开展“科创中国”建设的典型经验,中国科协经济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征集遴选了32个具有示范价值的典型案例,包括试点建设、组织创新、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内容。“科协改革进行时”将为您陆续推出这些典型案例,敬请关注。


组织创新篇4


宁波市北仑区发挥“海外工程师”称谓起源地的品牌优势、临港核心区的开放优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国家级科技研发和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国家引智示范区”政策体系的机制优势等,在浙江省委人才办的有力指导下,在今年4月省科协科技经济融合试点期间,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投入运营。

一、基本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动、社会联动”的创建模式,整合海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平台,打造成国际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高能级海外人才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立足宁波市,服务浙江省,辐射长三角,主要实现六个功能。


一是海外工程师共享中心。建立健全海外人才共享机制,以“中心引存、企业共用”的人才共享模式,盘活人才资源,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二是海外工程师技术转化中心。围绕市场对技术和项目的需求,发掘国际供给市场,促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


三是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医疗健康、集成电路、汽车汽配等重点行业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联盟,统筹全区海外工程师优势,为省市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提供科研顾问、技术咨询、问题解决等服务,开展协同创新。


四是海外工程师项目孵化中心。提供海外人才项目孵化、中试等场地,并给予最高3个1000万的资金支持。


五是本土工程师培训中心。聘请海外工程师开展本土企业国际化团队培养,选送优秀员工赴境外交流培训。


六是海外工程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运用国际规则协助海外工程师申报专利,规避知识产权合作风险,保护海外工程师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做法


协同创新中心按照“1+X”架构运行:“1”为管理载体;“X”为若干引才载体、创新载体和服务载体。


一是搭建管理载体。创新中心实行“创新平台+运营机构”的管理模式,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创新平台属民办非企业单位,统筹运营中心日常工作,前期筹建工作由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科协)牵头负责,成立“宁波海创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为区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受科协主席具体分管。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具体负责创新中心的管理运营,开展人才项目引进服务、国际技术转移管理和“千人计划”产业园筹建等工作。


二是搭建引才载体。在“宁波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框架下,前期入驻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中东欧)、意大利等9个国外引才机构。引才机构围绕国家、省、市任务目标,结合区域产业实际需求,各司其职、独立运行,同时服从协同创新中心统一安排。


三是搭建创新载体。在“宁波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框架下,汇聚国际化创新资源要素,陆续引进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等相关高端智力人才创新载体,集中海外工程师人才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和国内的科技领军人才资源。


四是搭建服务载体。在“宁波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的框架下,区委人才办和区科技局(科协)主导成立北仑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导入部分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精准对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资本和人才,搭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链。


五是搭建空间载体。创新中心首期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600平米公共服务中心区域,打造海外工程师工作许可、出入境签证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约1200平米引智中心区域,首批设立9个国家引才机构办公室;约1200平米公共办公区域,设立项目路演中心、技术超市、海外工程师创新服务联盟、高端智力平台、公共办公区域等;约1800平米孵化区域,为孵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技术研发、小试、中试等场所。

三、主要成效


协同创新中心自今年4月19日启用以来,新引进海外工程师285名,带来项目179项,服务企业457家次,解决问题187个,研发新产品36项,取得可喜成绩。


(一)做强人才和产业供需两端


一是构建海外聚智大网络。借助国家外专局资源,发挥企业海外研发机构作用,布局全球海外工程师引聚网络,加深与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日本技术士会等18个海外组织合作,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引才体系。


二是构建“五库一网”大数据。借力海外专家组织、中外合作平台,集成海外工程师供给资源。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收集企业需求信息。搭建集海外工程师库、企业库、技术库、项目库、资金库及海外工程师引才服务网于一体的“五库一网”,促进供需两端资源对接、服务并轨。目前,已入库工程师768人,企业1173家,技术227项,投资机构30家。


三是构建智力支持大平台。通过组织引荐、校地合作,成立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等4个高端引智中心,优化北仑区博士联谊会,组建汽配模具、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等3个创新服务联盟,常年驻点创新中心,深化交流合作,开展技术指导,推动产业补链强链。


四是做强海外院士引育。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海外院士引育工作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共有10名海外院士落户,成立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7个,成为浙江省海外院士落户最多的县市(区)。去年12月9日,在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白俄罗斯、乌克兰院士工作站云签约仪式,3家海外院士工作站签约。


(二)聚焦解决装备产业技术难题


一是开设“技术超市”解决企业个性需求。聚焦高端模具、集成电路等高端装备领域,推动海外工程师与企业“面对面”“屏对屏”交流个性难题,提供技术方案。目前已开设技术门诊42次,出诊专家36位,问诊企业72家次,解决技术难题28个。例如,希腊专家普勒罗斯为东方电缆公司解决关键技术,使其海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实行“自主选题”解决行业共性瓶颈。定期举办工业互联网、汽车汽配等主题活动,组织海外工程师展示优质项目和技术特长,协同攻克行业瓶颈问题。开展路演12场,对接海外工程师383名,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34个。比如,瑞典拉杰特团队的自助式数据分析解决方案有效推动北仑汽配行业实现焊接技术检测自动化。


三是推行“揭榜挂帅”解决产业特性难题。聘请7位“发榜引帅(才)”大使,以清单化方式,梳理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和攻坚项目。举办“危中抢机·揭榜挂帅”海外工程师活动周,集中云端“发榜”,45名海外工程师“揭榜”。比如,德国工程师沃博士的神经元网络智能操作系统,有力助推模具产业数字化智能改造,使企业产能和效益提高50以上。


(三)营造创新协同良好生态


一是抓资源协同。延展工作空间布局,整体打造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实训中心、科创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高端压铸模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两中心两园区两综合体”配套平台,总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包含聚智、培训、孵化等功能,实现海外智力成果应用化、本土化。比如,推出“智企学堂”等培训项目,今年以来为本地工程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46场,参训12000余人次,有效促进“外智”转“内智”。两大创新服务综合体去年成功列入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成为推进科技经济融合的重要平台。


二是抓政策协同。出台海外工程师引进培养“12条政策”,形成“外国专家+引智平台+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体系。突出海外工程师奖励,对技术攻坚项目或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对引进优秀海外工程师取得突出成果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三是抓服务协同。建设“海外工程师公共服务中心”,升级外国专家专属服务窗口,做好工作许可、翻译出行、知识产权等服务。至今已办理出入境签证等政务服务78人次,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278人次。

四、重点经验


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以来,立足宁波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各方力量引进海外智力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主要特点: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成立宁波海创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具体负责创新中心的管理运营,撬动、汇聚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人才项目引进服务、国际技术转移管理和“千人计划”产业园筹建等工作。


二是做强供给侧。注重在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创新资源集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选聘一批引才大使,布局创新合作网络,以才引才,大量引进海外工程师。


三是做深需求侧。广泛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及时发布核心技术和攻坚项目的榜单,精准引进海外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做优服务生态。出台专门的人才服务政策、激励政策,汇聚各方面服务资源,完善海外工程师生产生活的各类配套,建好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打造海外工程师最优生态区。


五是海外院士引育品牌效应。国内院士建站政策收紧,一定程度影响高端智力支撑产业创新。去年起,我们把海外院士的引育作为科协工作的重点予以突破,特别是中欧国家的院士,无论是技术还是性价比,深受企业的欢迎,海外院士在北仑融合已成为创新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科协改革进行 编辑整理

来源:kxgg_2016 科协改革进行时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DgxMjEwMQ==&mid=2650998396&idx=2&sn=67c90e38143d95b2ae82d5fbec38aad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